对现代电子模型的质疑与元理论的替代方案
@Weiping Yu : 我认为现代电子模型存在根本性错误。电子不应被视为带负电荷的粒子,而应被视为一种小磁铁,我称之为“元”。我认为电子并非像传统理论所描述的那样轨道运行,而是在原子内部以磁性方式相互连接。我试图通过元理论来解释所有自然现象,基于一个粒子、一种力、一个场和一个原则。我认为元理论可以解决传统电子模型无法解释的问题,例如原子如何结合以及电荷的本质。
我与物理学家余伟平博士(Dr. Weiping Yu)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探讨了他即将出版的新书以及他提出的“元理论”(Uon theory)。这场对话的核心在于对现代物理学中电子模型的根本性质疑,以及元理论如何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物质的本质,特别是化学和生物学领域。
电子:并非带负电荷的粒子?
长期以来,电子被认为是带负电荷的粒子,这一观点在科学界被广泛接受。然而,余博士却大胆地提出了质疑。他认为,现代电子模型存在根本性错误。电子并非一个带负电荷的粒子,而更像是一个微小的磁铁,他将其命名为“元”(Uon)。
余博士的论点基于这样一个观察:带负电荷的粒子概念与粒子同时具有磁矩的现象相矛盾。他认为,一个物理粒子只能携带一种类型的电荷。而电子同时具有正负磁极,这与传统模型相悖。因此,他提出,电子实际上并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元”——一种微小的磁偶极子。
这一观点直接挑战了传统科学的基石。许多人会质疑,既然电子已被广泛观察和证实,如何能否定其存在?余博士解释说,人们观察到的只是现象,而非电子的本质。他以等离子球为例,指出等离子球中的“电子”并非相互排斥,反而会聚集在一起,这更符合磁偶极子的行为。
元理论:重新构建化学和生物学
如果电子并非轨道运行的带负电荷粒子,那么原子如何结合?化学反应又如何发生?余博士认为,元理论可以解答这些问题。他指出,传统化学理论中“共享电子”的概念是错误的。原子间的结合并非通过电子共享,而是通过磁性相互作用。不同原子中的“元”会根据磁极相互吸引,形成各种分子结构。
基于此,余博士提出要重新设计元素周期表。他认为,现有的元素周期表是基于电子壳层模型的,而元理论则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可以构建一个基于磁性相互作用和几何结构的周期表,甚至可能包含无限多的元素。
元理论的意义不仅在于重新解释化学现象,更在于它对生物学的深刻影响。余博士认为,细胞内的能量传递并非依赖于电子,而是通过“元”的磁性相互作用实现的。他认为,元理论可以解释细胞的能量产生和利用过程,以及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例如,他认为吉尔伯特·林(Gilbert Ling)提出的细胞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脂质双层膜结构,而是磁性凝胶状基质的观点,与元理论相符。
元理论的数学表达和未来展望
元理论能否转化为数学模型?余博士表示,他正在努力将元理论转化为数学公式,并修正库仑定律、欧姆定律和麦克斯韦方程组中的一些错误。他认为,这些修正将有助于更准确地描述电磁现象。
余博士相信,元理论将彻底改变我们对化学和生物学的理解,并为能源生产、新材料开发和药物研发带来新的可能性。他鼓励科学家们从新的视角出发,进行实验研究,验证元理论的预测。
结语
余博士的元理论无疑是一场对传统科学的挑战。虽然其观点具有争议性,但其提出的问题和提出的新视角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元理论是否能够最终被证实,还有待于未来的研究。然而,这场关于物质本质的讨论,已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
Edit:2025.06.30
引言与本期主题
开场白
我们又回来录制新一期节目了。今天我与“邻居的选择 (A Neighbor's Choice)”的首席科学顾问,物理学家于博士 (Dr. Yu) 在一起。
本期主题:元理论对生物学与化学的影响
主持人 David Gronowski 提到,他希望探讨于博士的理论对生物学和化学这些下游领域的影响。他认为观众会对此非常着迷,因为这涉及到生命的起源、物种内的进化与适应、化学的运作方式、元素嬗变的可能性,甚至意识现象的理解。
元理论的基础
但首先,我们需要确立元理论(您的一切理论)的基础。
元理论是一个物理理论,试图基于“一个粒子、一种力、一个场、一个原理”来解释所有自然现象,并且这一切都发生在一个宇宙中。我们不需要高维度或多重宇宙来解释现在发生的一切。
对现代电子模型的批判
主流科学界的固守
主持人提到,电子模型被认为是“已成定论的科学 (settled science)”。他回忆起几年前在电台节目中与物理学家布莱恩·格林 (Brian Greene) 的对话。当于博士提出电子模型有待商榷时,格林非常坚决地打断了节目,告诉听众不要质疑电子的真实性,不要听于博士的说法。但于博士至今仍然坚持认为电子模型是不正确的。
于博士的观点:主流物理学家的内在矛盾
于博士认为,他花了很多年才最终意识到物理学的真正问题所在。他指出,即使是布莱恩·格林本人,内心深处也并不完全相信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否则他就不会成为弦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任何提出新理论的人,实际上都在否定我们所被教导的一切。
于博士表示,他非常尊重格林,但他知道,如果格林承认电子在宇宙中甚至不存在,那将影响他的生活和生计,因为他是靠教授弦理论和量子力学为生的。
电子模型的根本性错误
于博士在被逼到墙角,不得不自己发展理论的过程中,发现所谓的“带负电荷的粒子”这个概念存在根本性矛盾。一个物理粒子不可能只携带一种电荷。
这个想法与“所有粒子都具有磁矩”这一事实相悖。他最终发现,所谓的“负电荷”与粒子同时具有正负磁极(南北极)是矛盾的。因此,电子并非带负电荷的粒子,它只是一个小磁体。
重新定义“电子”:从电子到“元 (Yuan)”
主持人提出,既然如此,它就不应该再被称为“电子 (electron)”。
于博士同意,并表示在他正在写的书中,他试图将“电子”这个术语改为“元 (eons/yuans)”。巨大的区别在于,每当人们谈论电子时,会自动联想到有粒子在原子核周围轨道上运行,或在电线中作为电流行进。而他的发现是: 在原子内部,没有任何粒子在围绕任何东西做轨道运动,原子内部没有运动部件。 在电流中,没有自由电子在行进。
对“经验证据”的质疑
主持人追问,主流科学家会说电子的存在已被充分证实、观察到,并通过实验和精确的数学计算与预测得到了验证。一个逻辑论证如何能推翻所谓的“经验证据”?
于博士回答说: 首先,经过大量研究,他发现宇宙中从未有人真正“观察”到电荷本身是什么样子的。人们观察到的只是现象。 这个想法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等离子球实验来检验。等离子球会产生大量光线,这意味着应该有大量“电子”。如果电子带同种电荷,它们应该相互排斥,形成均匀分布在球体表面的薄膜。但当你把手放在等离子球上时,所有的光丝都会聚集并排成一列。这说明它们并非同种电荷排斥,而是像小磁体(元)一样,同时具有正负两极,并被手吸引而重新排列。
磁单极子与净电荷
主持人询问,物质是否会根据其净“北极电荷”或“南极电荷”而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于博士澄清,这是关于磁单极子的问题,目前没有人发现磁单极子。
主持人进一步解释,他指的是,即使是偶极粒子,也可以通过分子层面的排列来产生净电荷,即一个极性略微突出,从而产生吸引力。
于博士确认,这会产生局部的正负极性,但不会改变物质的结构。他解释说,自然状态下,物质内部的磁性粒子会相互抵消,不产生内部应力。但如果将任何物质置于强磁场中(他提到佛罗里达坦帕有一个能产生世界最强磁场的公司),所有物质都会表现出偶极磁效应,例如在空中悬浮。
原子成键的新解释:磁力而非共享电子
现有化学理论的困境
主持人提问,如果没有轨道电子,原子是如何成键的?
于博士指出,现有的整个化学体系都基于“共享电子”(共价键)或“交换电子”(离子键)的规则。但这本身对化学家来说也是一个谜:基于物理学,一个持续高速运动的电子如何能在特定角度被共享并形成稳定的结构?这个问题从未被解决。
元理论的解决方案:磁力连接
于博士的发现是,根本不存在所谓的自由轨道电子,因此也就没有共享电子的问题。这个“共享电子”的理论本身就是谬误。
元理论解决了这个问题。既然没有带负电荷的电子相互排斥的问题,那么一切就变得简单了。所有粒子都是磁性粒子。你把一堆磁体放在一起,它们自然会粘在一起。磁力连接是基于磁力的排列。
当两个磁性小球靠近时,它们会根据“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原则,自行排列并找到一个自我平衡的位置。
为何宏观物体不相互吸引?
主持人用两本书做比喻,既然一切都是磁体,为什么两本书不会粘在一起?
于博士解释,这是因为在宏观世界中,大多数物体内部的磁性粒子自然地处于相互抵消的状态,形成中性粒子,不表现出外部磁场。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物体不是磁体。而我们所说的磁铁,是在强磁场下经过特殊处理,使其内部粒子极化排列而制成的。
磁化与去磁的微观机制
主持人用一个磁性小球和一个钢球的互动,来请于博士解释其微观机制。
于博士解释,钢球本身不是磁体,因为其内部的磁性粒子(元)处于相互抵消的稳定状态。当磁性小球靠近时,其强大的磁场会改变钢球内部粒子的排列方向,使其被“磁化”,从而产生吸引力。
磁铁之所以会随着时间推移失去磁性,也是因为其内部粒子在与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排列会逐渐变得混乱,重新回到相互抵消的折叠状态,从而失去外部磁场强度。
对现有元素周期表的颠覆
电子壳层理论的批判
主持人提问,如果没有电子壳层,该如何重新设计元素周期表?
于博士解释,现有的电子壳层模型是基于量子力学的。为了解释原子在受激发时会发出特定离散谱线这一现象,科学家们假设电子不能只在一个轨道上运行,而是在不同的离散轨道(即电子壳层或能级)之间跳跃。
但量子力学本身也无法确定电子在壳层中的具体位置,只能用“电子云”和概率来描述,这是一种完全基于场的理论,而非真实的物理机制。
于博士的结构周期表
于博士宣布,他将提出一个新的周期表,名为“结构周期表 (structured periodic table)”,它将取代基于电子的化学周期表。
与Walter Russell理论的区别
主持人询问他的周期表是否与Walter Russell的相似。于博士表示,他不知道Russell的工作,并且在完成自己的理论之前,他刻意不去看别人的理论,以免受到“污染”或影响,就像陪审团在做出裁决前需要保持隔离一样。
对化学现象的元理论解释
能量有利反应
为什么某些反应在能量上是有利的?因为宇宙中的一切都在运动,为了形成稳定的粒子和物体,需要减缓能量的流动。当能量流动变慢,磁力就会开始起作用,将粒子聚合在一起。
电离现象
所谓的“电离”,就是将中性粒子变成带电粒子。这可以通过摩擦等方式实现,将中性粒子内部抵消的磁极“展开”,使其局部暴露出来,从而表现出电荷。这并非粒子的得失,而是场的不对称性或局部磁极的暴露。
同位素
所谓的“同位素”,是指在一个已经饱和、稳定的基本结构之上,附着了额外的中性粒子(由磁性粒子构成的中性结构)。这些额外的粒子不稳定,在核反应等过程中很容易分离。
彻底颠覆化学基础
于博士强调,我们需要彻底抛弃基于电子的化学。没有共享电子,没有离子键。取而代之的是元理论:一切都是磁性粒子,通过磁力自然连接。
基于此,可以构建一个全新的“结构周期表”,其基础是构成元素的不同数量的磁性粒子及其几何形状。例如,一个粒子是氢,两个是氦核,三个可能是三角形。通过不同的组合,可以组装出周期表,甚至理论上可以有无限的元素,因为不同的结构会产生不同的性质。
催化剂的作用
催化剂的作用是促进化学反应,即帮助打破旧的化学键,形成新的物质。在元理论中,这意味着催化剂(本身也是一种不同类型的磁性粒子,比如水)可以削弱原有粒子间的磁力键合,使其分离。分离后,这些带电的粒子会与其他不同尺寸和数量的粒子重新结合,形成新的键合,而催化剂本身(如水)则恢复原状,不参与最终产物。
对现有化学和生物学理论的根本性批评
标准模型的无能
于博士指出,标准模型无法解释任何化学现象的“机制”,所有解释都是基于假设或比喻,缺乏真正的物理机制。
量子力学不仅没有帮助化学,反而通过提供错误的模型而阻碍了化学和生物学的发展。
对科学界同行的理解与批评的真正对象
于博士为上次视频中可能过于笼统的批评表示歉意。他强调,他非常尊重辛勤工作的生物学家和化学家,他们是他的盟友。他感到愤怒的对象是那些提供了错误模型的物理学家,他们误导了整个科学领域。
元理论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
细胞内的能量转移
主持人提问,元理论如何重塑我们对细胞内能量产生和利用的理解,特别是在氧化磷酸化方面?
于博士回答,细胞和蛋白质层面,蛋白质就像机器人,需要能量驱动。这个能量来自于电磁马达。每一个粒子都是磁性粒子,只要磁性粒子发生振荡,就会产生电。
所有的运动和力量都源于磁场的振荡。而振荡的来源是阳光或化学反应。阳光作为电磁波,会引起外部扰动,产生能量。当这种能量与基础粒子产生共振时,就能驱动各种生物过程,如泵的运输、通过磁力携带物质等。
对Gilbert Ling细胞理论的物理解释
主持人提到,Gilbert Ling的理论认为细胞并非传统的脂质双分子层结构,而是一种磁性的、凝胶状的基质。
于博士对此表示高度赞同,认为这与他的理论非常吻合。Ling的理论认为细胞内水是极化和定向的,具有动态结构。这正是因为所有物质都是由偶极磁体构成的,所以可以被极化。
电磁场对荷尔蒙的影响
主持人询问电磁场对荷尔蒙的影响。于博士认为,任何对人类行为有强烈影响的事物(如荷尔蒙),其本身必定具有高度的磁性或强磁场。
水在生物学中的作用
主持人提到,Gerald Pollack关于“排斥区水 (exclusion zone water)”的研究与Ling的凝胶状细胞质观点一致。他询问元理论如何解释光和电磁场与细胞内水的相互作用。
于博士回答,原则上,场必须与所有结构保持相干。
共振现象在生物过程中的作用
主持人提问,元水平的共振如何影响蛋白质折叠、酶动力学甚至细胞间通讯?这是否能解释为何某些频率(如古典音乐)对生命系统有益?
于博士回答,所有能量交换都通过振动进行。振动通过元场传播。为了产生最大影响,这种振动必须在接收端产生共振。只有共振,信息才能被接收。共振需要相似的频率、通道和生物/磁性结构。
对生化教条的挑战
主持人提到,元理论挑战了基础物理学。它将如何重新定义分子键或反应速率,特别是在糖酵解或克雷布斯循环等能量效率至关重要的代谢途径中?
于博士回答,原则上,所有相互作用都通过磁力进行,所有键合都通过力。因此,可以通过环境、外力或振动产生的内部振荡来影响它们。
意识与细胞能量
主持人提到,于博士曾探讨过意识可能与宇宙中的元相互作用有关。他询问,元介导的电磁场如何为意识所需的能量相干性做出贡献,以及这是否与细胞层面的代谢率有关?
于博士回答,意识本身就是通过磁场和磁力进行感知的。这是意识的根本起源。它基于你能够感知自己、感知环境,以及感知我们称之为主观体验的身份认同。这一切都通过磁场和磁性来实现。
生物学中的元素嬗变
主持人提到,于博士的理论触及了元素嬗变的可能。于博士确认,能量不是问题(可以来自化学反应、光、闪电等),但内在结构必须与磁性结构的方向保持一致。
对化学领域的总结与展望
于博士总结说,实验室里的人们应该忘记那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而上学比喻。把每一个质子、中子、分子、原子都当作磁体来对待,研究它们的组合、几何形状、特殊功能和性质。有了坚实的理论背景,他相信人们能立刻发现十倍甚至百倍的新元素、新材料和新药物。
观众问答环节
数学转换与实际应用
观众Bob提问,能否将元理论转换为数学,以及于博士是否正在用这些知识构建任何东西?
于博士回答,他正在改变数学公式。他正在发展一个统一的引力与电磁力方程,并消除牛顿引力定律和库仑定律中的奇点(r=0时为无穷大)。他还将重写欧姆定律(认为其将电流比作水流不合理),并修正麦克斯韦方程组中的错误(因为麦克斯韦认为电子是带负电荷的粒子)。他还认为伽利略的惯性定律需要有条件地解释。
灵魂的重量
观众Papa Squirrely提问,灵魂有多重?
于博士解释说,人死后体重减轻,并非因为物质损失,而是因为失去了强大的生物磁场。人活着的时候,头为正极,脚接地为负极,形成一个强大的生物磁场,这就是重量的来源之一。人死后,这个场消失了,所以重量会发生变化。
水结构与能量印记
观众Ice Age Ruck提问,元理论如何与江本胜博士关于水结构受意念影响的研究联系起来?
于博士回答,水分子本身就是磁性粒子,可以形成结构化的水。音乐等和谐的振动会使水分子产生和谐的模式,这种结构化的水对人体健康有益,能更好地保留在体内,并作为导体传导能量。
能源生产的应用
观众Thomas Phillips提问,对于没有科学背景的人,如何将元理论应用于能源生产?
于博士回答,他的书即将出版,网站上也有许多科普视频。他提到,他们已经基于元理论预测并找到了“24/7能源板”的存在。他相信,基于元理论的“低能量核反应”装置是可行的,无需依赖化学资源。
节目结尾
主持人总结说,观众正在实时见证历史的展开,这是一个在数年间帮助促进和诞生“一切理论”的节目。他鼓励观众关注于博士在X平台 (@RealDrU) 的动态,以及在他们的网站 (aneighborschoice.com) 上观看往期节目和纪录片。
Edit:2025.06.30